北京时间6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实验项目跟随着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被送往国际空间站。
这一实验项目旨在研究空间辐射与微重力环境下,抗体编码基因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对人类进行长时间航天任务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研究项目,预计将运行30天左右。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美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取得“零”的突破。
中国一直在航天领域“单打独斗”。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美国邀请了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在内的15个国家,中国却被拒之门外。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沃尔夫条款”,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中国官方进行任何形式的太空合作,原因是“担心危及国家安全”。
中国则一直展现出希望能在太空领域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诚意。中国航天员聂海胜表示,自己一直非常希望和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一同飞行,也希望能去国际空间站。他认为,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他们的太空项目,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应该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中国航天员聂海胜
然而,要贡献一点力量并不容易,有关“中国的太空探索是为了发展军事力量”的阴谋论从未平息。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2012年发布一项研究,称中国将太空力量看作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201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在一份名为《中国梦,太空梦》的报告中别有用心地总结道,中国正通过太空项目将自己转变为一个军事、经济、技术大国,这将减弱美国的领导力,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利益。
美国《时代》周刊文章指出,冷战时期,美国也总是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苏联,结果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并且还总觉得对方国家在剽窃自己的技术。
但是《时代》周刊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从其他国家那里剽窃想法,因为中国在太空领域已经处于领先位置。
▲神舟十号成功返回,航天员聂海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出舱。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走在独立自主的航天道路上,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中国终于在今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2022年前后,中国计划将建成载人空间站,而2024年左右恰好是当前国际空间站的服役寿命结束之时,受财政困扰的美国航天局短时间内很难牵头建造新的太空站。届时,中国很可能成为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