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证书查询
查询
身份证号:
证书编号:
登录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注册 关闭
 
个人 企业 艺术人才 特殊群众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注册
登录
国华人才测评技术研究院欢迎您。今天是:2025年01月11日
微信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字:
人才教育 人才测评 在线考试 档案管理 下载中心 网络学院 人事代理 教材 合作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为国家汇聚强大智力支撑
0
发布时间:2017-08-22 08:45:06 浏览数:1557   作者:     来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健全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328.1万人,比2010年增加1778万,增幅32%,高、中、初级比例为11∶36∶53,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愈发明显。

多年来,我国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为此,我国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加强高级专家队伍建设,改进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新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近1.5万人;同时,注重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实施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10年选拔培养4000名中青年领军人才,目前新遴选1200多名该工程国家级人选,配合实施“万人计划”,遴选支持192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

近年来,我国制定“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留学人才回国政策,通过制定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加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吸引海外人才“磁铁效应”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万人,形成我国历史上最大一轮“回国潮”。为增强我国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人社部扎实推进留学人才引进项目,配合实施“千人计划”,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引才项目。

为营造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我国着力健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8部门积极行动,努力破解留学回国人员永居落户、开户融资等难题;同时,通过推动建设创业园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347家,其中人社部与地方政府共建49家,入园企业超过2.7万家,7.9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内创业。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为帮助专业技术人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成长成才空间,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得到不断推进。我国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实施1385期高级研修项目,培养培训高层次人才8.8万人次,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和岗位培训790多万人次,分批次建设120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5年来,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超过2亿人次,带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新局面。

此外,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我国首次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拓展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空间;推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累计组织3万多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服务活动;完善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建立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50个;启动实施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计划,开展85项重点援助项目……加强交流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正被逐步激发出来。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铿锵前行。如今,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千万专业技术人才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支付方式 | 微博
  •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3407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2376
  • 京ICP备17030929号-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048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国作登字-2017-F-0036260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
    商标注册证第27796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