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证书查询
查询
身份证号:
证书编号:
登录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注册 关闭
 
个人 企业 艺术人才 特殊群众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注册
登录
国华人才测评技术研究院欢迎您。今天是:2025年01月11日
微信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字:
人才教育 人才测评 在线考试 档案管理 下载中心 网络学院 人事代理 教材 合作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打赢就业扶贫攻坚战——全国就业扶贫经验交流(中)
0
发布时间:2017-11-13 09:06:34 浏览数:2075   作者:     来源:

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积极作为,精确施策,用实际行动打赢就业脱贫攻坚战。

 

河南省:大力发展扶贫车间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

近两年,河南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着力在“怎么扶”上下功夫,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把推进“扶贫就业车间”建设作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抓手。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通过发展扶贫就业车间实现贫困村群众就业2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6.5万人,年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理清思路,破解瓶颈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定了脱贫攻坚“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把转移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为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河南省对贫困人口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留守在家的贫困人口有80%多在家赋闲,其中,妇女占近50%,50-70岁的老人占近30%。这些人员有劳动能力,但素质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离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需要在家门口就业。建立扶贫就业车间是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好途径。

发现典型,总结推广

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滑县等贫困县,通过发展扶贫就业车间,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脱贫问题。省委、省政府及时发现好的典型,两次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扶贫就业车间。到10月底,河南省扶贫车间已发展到3000多个。

政策支持,打造平台

市县出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用足用活金融扶贫贷款政策,把“智慧党建”和农村信息化工程引进扶贫就业车间,提高提高贫困群众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扶贫就业车间规划选址时,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优先把扶贫就业车间建在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附近;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选择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扶贫就业车间;新建和改建相结合,充分利用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有效节约资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加强管理,持续发展

在建设扶贫车间时,为保证建设质量,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规格模式、统一建筑材料、统一标识。根据扶贫就业车间建设的实际情况界定其产权。明确各方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四川省:多措并举 精准施策 扎实抓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

四川是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有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4大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今年以来,全省人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人社部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大力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行动,充分发挥了技能培训在就业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1—10月,全省共组织14.9万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9%。

突出精准识别,夯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基础

今年一季度,全省就业服务系统采取“大会战”方式,摸清全省尚未脱贫的272.2万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底数和今年计划脱贫的105万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底数。以贫困村为单位,建立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基础信息、就业培训等“一库五名单”,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动态更新、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技能状况、培训需求等信息,为精准实施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分类施策,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

一是组织“培训下乡”,把培训项目“送下去”。对贫困劳动力较为集中的乡村,通过“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集中授课;对贫困劳动力较为分散的乡村,采取“培训大篷车”、“田间课堂”等方式送培训上门,确保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二是举办“扶贫专班”,把贫困劳动力“请上来”。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开设“扶贫专班”。采取单独编班、小班教学的方式,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做到“包吃住、包学会、包就业”。今年,全省共举办“扶贫专班”486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次。三是实行异地培训,让技能培训“走出去”。组织培训机构,直接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川籍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共培训省外就业的川籍贫困劳动力2.9万人次。四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为技能培训“补短板”。从全省技工院校、省级劳务培训基地、就业训练中心中遴选45个单位,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对口承接45个深度贫困县技能培训任务,并在全省就业扶贫推进会上签署了对口培训帮扶协议。

突出“三个强化”,筑牢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研究出台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明确提出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培训,并给予不低于50元/天·人的食宿、交通补助。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对就业扶贫特别是技能培训的倾斜力度。今年,省财政专门安排了3个亿的技能培训资金用于支持88个贫困县,全省共兑现落实各项技能培训补贴27.8亿元。三是强化工作督导。建立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月调度制度。强化工作督导,对技能培训不到位、进度迟缓、任务完成较差的地方,采取“发点球”的方式进行重点督导,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云南省:培训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户 着力破解外出转移就业四个难题

云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0多万、贫困县88个,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且云南的贫困大部分是素质型贫困,在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的超过80%。脱贫攻坚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是要着力解决人的素质问题。

2015年3月,在怒江州的独龙江乡启动“人力资源综合开发”试点,分6批组织1800余名独龙族青年参加木雕、玉雕、刺绣等技能培训,全乡基本每户都有1人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实现靠自己的手艺脱贫致富。2015年8月,将独龙江乡技能扶贫的经验扩大到25个边境县、藏区3个县和88个贫困县,最终实现对129个县的全覆盖。

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共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674.02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53.59万人次,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作出了人社部门的积极贡献。

在工作中,云南人社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四个主要难题:

着力破解“不想出、不敢出”的难题

云南气候好,不少农村劳动力“家乡宝”意识浓,加之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到过大城市,很多人害怕离开家乡、走出大山。这主要是缺乏技能培训、缺乏组织化输出所致。此,强化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提高规模化组织输出转移的力度。

着力破解“不知道去哪里”的难题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农民群众对哪些城市、哪些企业有就业岗位需求缺乏了解。对此,采取“政府市场两手抓、供给需求两对接、区域内外两协同、线上线下两互动”多种措施,通过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内转移、省内转移、跨省转移、跨国转移“5条路径”转移就业。

着力破解“出去干不了活”的难题

因为缺乏技能,满足不了岗位的要求,转移出去也干不了活。为此,搞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需求和技能状况,“量身”技能培训、“定岗”转移就业、“全程”跟踪服务,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着力破解“干活拿不到工资”的难题

坚持劳务输出到哪里,人社部门的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构建服务农民工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工兄弟就业有门路、维权有渠道。今年春节前,李克强总理到昭通调研,就反映出有3位农民工没有拿到工资,我们按照陈豪书记和成发省长的指示要求,积极与黑龙江、四川、重庆人社部门协作,48小时内追回了所欠工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健全机制 综合施策 全力做好就业扶贫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重点难点、突出精准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实现就业扶贫取得良好效果。

明确责任,建立就业扶贫新机制

加强领导,坚决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把就业作为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坚持民生优先、就业第一,把“就业惠民”工程摆在全区九大“惠民工程”的首位,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硬的作风、实的举措,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走出一条就业扶贫的新路子。

健全机制,形成攻坚全力。自治区成立以一名副主席为组长,发改、财政、人社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脱贫攻坚转移就业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立下军令状,设定路线图,敲定时间表,大力实施职业培训促进计划、转移企业就业促进计划等“五大计划”,就业扶贫向纵深发展。

确定目标,“零就业贫困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在全区建立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动态清零机制,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为基数,以至少有1人就业为最低目标,做到“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人、脱贫一家”。截至9月底,认定21013户,已有19248户实现动态清零,年底将全部实现清零。

创新举措,打造区内就业扶贫新平台

高位推动跨地区转移。自治区党委制定并实施南疆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三年规划,通过国有企业就业一批、重点产业就业一批、兵团师(市)团就业一批等“六个一批”渠道,组织10万名城乡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今年,已有47238人实现稳定就业,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组织转移就业新机制已经形成。

国企吸纳就业成效显著。动员引导国有企业深入挖潜,最大限度提供工作岗位。组织16家区属企业和26户驻疆央企,吸纳南疆10680名贫困劳动力在企业就业,成为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新代表,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就地就近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在全区形成以“卫星工厂”就业为代表的固投项目就业、产业、工业园区就业等9种就地就近就业模式,打造适合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特点的就业新空间。截至9月底,全区贫困劳动力就业13万人,其中就地就近5万人。2018年-2020年,自治区还将通过“八个一批”渠道,推动实施南疆四地州60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强化保障,凸现政策支持新成效

政策资金支持有力。不断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将贫困家庭劳动力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给予各地转移就业专项行动资金支持4300万元;启动“政策落实年”活动,对未落实的就业政策实行清单管理,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效。

职业培训全面覆盖。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推动“基础素质+就业素质+岗位技能”的培训模式,以感党恩教育为基础,重点抓好劳动纪律、生产安全、法律常识和基础汉语等培训,并结合所从事的岗位,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适应岗位能力。

一线驻村真情帮扶。全区5万多名干部下沉到村,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扶贫要求,履行包村包户“五项责任,把扶贫同扶智结合起来,调动贫困家庭改变自身贫困面貌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脱贫。

  •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支付方式 | 微博
  •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3407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2376
  • 京ICP备17030929号-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048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国作登字-2017-F-0036260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
    商标注册证第27796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