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我委召开“以疏解促产业创新升级”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市京津冀协同办、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本市疏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关情况。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瘦身”做减法,主要是舍弃那些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功能产业。但是,疏解并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减”是为了更好地“加”,“加”也离不开“减”,以功能疏解更好地带动发展提升,要“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应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操作路径,使北京由过去简单地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严格围绕功能定位促提升。也就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特别把握好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来换取经济结构优化的“加法”。
两年多来,全市上下坚持疏解和提升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和人口规模调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首都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做好产业调控的“加减法”。一是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自目录发布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 1.61万件,其中,今年1-10月不予办理3110件。如果按照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估算,共减少新增就业岗位约80万个,“招”和“聚”的态势进一步扭转。今年1-10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9.99万户,同步减少3.34%,其中,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3.23%、35.14%、23.11%,增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金融、文化、科技服务类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增长32.58%、30.98%、23.67%,“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一减一增”充分说明了疏解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制定了高精尖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增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存量实施绿色技改升级。目前,注册资金500亿元的中国航发总部项目已落户北京。一批高精尖产品成功落地,如京东方发布了全球最薄64英寸8K超高清显示及82英寸10K曲面显示产品,乐视发布无人驾驶超级汽车,东方百泰抗体新药打破国外垄断。
第二,疏解腾退空间正在有序利用。目前,全市重点领域疏解任务正在加快落实,存量产业疏解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制定了重点领域跨年度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计划,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今年1-10月,全市共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35家。污染企业坚决就地淘汰,绝不甩包袱,更不会向市域外转移污染。2014年以来,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5家,累计腾退面积413万平方米,涉及商户5.62万户,从业人员20.62万人。今年1-10月,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72家。同时,综合运用资金奖励、差别化价格等市场手段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倒逼机制,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进。二是从重点区域看,我们推动城六区重点地区疏解突破带动区域整体疏解和产业升级,努力实现疏解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目前,东城区故宫周边地区、西城区动物园地区、朝阳“一绿”范围内6个试点乡、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丰台区大红门地区等城六区重点区域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156.5万平方米,涉及人口9.3万人。
这些疏解项目腾退出来的宝贵空间,市有关部门将引导各区加强管理和使用,落实好各项规划管控措施和土地利用政策。目前,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过程中,这是通过疏解提升,推动空间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疏解腾退空间要更多用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多建绿地,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做好“留白建绿”。为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多留空间,产业用地要多用于建设科技园,发展高科技产业。结合“散乱污”企业和低端市场退出工作,结合大众消费需求,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第三,疏解带动了产业转移和升级。我们坚持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机结合,统筹区域空间资源,引导北京城六区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向郊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向津冀梯次疏解外移,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转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一是市域内加快中关村一区多园和高端产业功能区“腾笼换鸟”、提质增效步伐,构建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创新产业发展空间,带动郊区城镇化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二是立足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和合作共赢理念,坚持京津冀发展“一盘棋”思想,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钢完成了产业由北京向河北曹妃甸转移,北京现代四工厂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河北沧州;产业跨区域合作不断推进,首农集团、金隅集团、京东方、中芯国际、曙光等一批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布局,初步探索出整体搬迁、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等多种产业对接模式;共建产业园区步伐加快,中关村与天津宝坻、河北保定、秦皇岛、承德等地合作共建园区取得积极进展。今年1-10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为735亿元和900亿元,同比增长46%和81%。为进一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向外有序转移、精准对接、集聚发展,我们正在会同津冀两地协同办共同研究制订加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4+N功能承接平台加快建设。以曹妃甸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主体,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园区为支撑,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集聚和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升级转移。
应该强调的是,北京走出去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通过外迁实现产业升级。比如,十年前,首钢响应国家搬迁调整号召离开北京,在曹妃甸填海造地建设了一座新钢城。作为曹妃甸的主要企业之一,去年首钢京唐二期正式开工,新钢厂技术自助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同时,特别注重产业转移承接与去产能任务相统筹,推动首钢京唐二期完成一步产能置换。河北省超额完成产能压减任务。1-10月份,河北省压减炼铁产能1589万吨、炼钢产能1405万吨,分别占今年国家下达任务的152.9%和171.3%。
第四,更加注重做好疏解与创新的紧密衔接。我们把创新创造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控增量、疏存量政策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两者紧密衔接起来,为创新创业提供空间载体。西城区动物园地区天皓成正在规划转型升级为创新综合体,雅宝路已疏解楼宇正用于承载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和创客空间。海淀区对于疏解腾退后的中关村地区海龙、鼎好等楼宇空间实施“主题楼宇塑造计划”,引导和推动沿线楼宇业态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主题楼宇。着力提高腾退空间利用效率,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石景山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将高精尖产业的设计研发、高端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落在首钢园区,形成创新驱动的承载平台。
创新是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放,瞄准产业高端,加快构建“高精尖”结构。就是要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非优势产业,就像“剥白菜帮”一样剥离非首都功能,留下的都是“白菜心”。一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变革作用,加速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重构和整合传统产业链条,释放实体经济的创造力和承载力,不断提升三次产业发展的层级和水平,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比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目前,全市网上消费已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以上。APP营销、移动支付、个性化定制已成为新的消费潮流。比如,京津冀三地正在努力打造以“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北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贯通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二是插上“绿色低碳”的翅膀。通过政策倒逼,运用价格杠杆引导高耗水、高耗能企业调整转型、有序退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2014年5月,我们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水价政策,最高水价达到160元/吨;2015年6月,又出台了全国最严的差别电价政策,最高电价达到2元。2015年以来,我们又陆续对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用电等实行分区域价格政策,城六区价格均高于郊区,形成了完整的分区域差别化非居民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
第五,体制机制改革和试点示范加快推进。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已经出台实施,计划到2018年,在4+N重点区域,初步形成以科技创新园区链为骨干,以多个创新社区为支撑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另外,全国首个区域性全面创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了国家正式批复,本市相关方案也紧跟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这必将有力促进京津冀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65亿元,同比增长36.6%。二是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等政策。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实现按照北京标准实施药企异地生产监管服务,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共推出三个阶段136项试点具体措施,在政策引导作用下,旧动能正在逐渐加快转化为新动能,今年1-3季度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近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技术收入4081.6亿元,增长21.7%。
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近期目标的关键节点,疏解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将“疏解和提升一体谋划、转移和升级同步推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