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证书查询
查询
身份证号:
证书编号:
登录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注册 关闭
 
个人 企业 艺术人才 特殊群众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注册
登录
国华人才测评技术研究院欢迎您。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
微信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字:
人才教育 人才测评 在线考试 档案管理 下载中心 网络学院 人事代理 教材 合作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尹蔚民部长在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0
发布时间:2016-12-15 08:38:32 浏览数:2716   作者:     来源:

尹蔚民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对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进行表彰。首先,我代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受表彰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和广大技能劳动者、产业工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是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是全国产业工人中的杰出代表。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但都身怀一技之长,拥有绝活绝技。你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企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刚才,4位获奖代表的发言,朴实生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大家还向全国产业工人发出了岗位成才、技能报国的倡议,相信你们的倡议一定能够在广大产业工人中引起强烈共鸣,也一定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技能劳动者把个人才智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事业紧紧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规模最大、实践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89%和142%。累计表彰了2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728名全国技术能手。177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并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工作制度体系,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三是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启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企业和技工院校,在全国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四是技能竞赛如火如荼。每年有1000多万名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2011年以来,组团参加了3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取得5金、8银、7铜和29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初步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中国技能大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五是工匠精神渐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世界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时间节点,创新宣传方式,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各自优势,大力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深入宣传工匠精神,“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技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从总量和结构看,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21.3%,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6%,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体制机制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个人发展存在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从社会氛围看,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一时期,我们更需要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工队伍,以使我国由工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在今年7月对世界青年技能日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对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此,各级人社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重点抓好4方面工作。

一是要把技能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人社部门要更加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要切实履职尽责。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行业、企业,把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技能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要强化督导评估。把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人社系统重要工作,明确考核指标,明确工作任务,建立问责机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重视宣传引导。把技能人才宣传作为人社系统宣传工作重点内容,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让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二是要进一步服务好国家战略。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需要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层次、布局与之相协调,技能人才工作必须主动为国家战略服务。要服务产业发展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指导技工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要服务经济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积极谋划跟进,主动作为,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和支撑。要服务脱贫攻坚战略。按照国家扶贫规划、教育扶贫规划的要求,积极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精准脱贫作出贡献。

三是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技能人才工作涉及培养、使用、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诸多环节。在整体谋划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要在完善政策上下功夫。重点是研究制定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加强技能人才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要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上下功夫。要继续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在全国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技师培训,培养一大批拔尖领军高技能人才。要在服务重点群体上下功夫。组织实施好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面向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计划、面向企业转岗失业人员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就业行动,让更多劳动者接受就业创业培训,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要推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目前,按照国务院要求,已经完成了减少70%以上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目标任务。下一步,重点是要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研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做好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的衔接。要推进技工教育创新发展。制定并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大力发展技师学院,把技工院校打造成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训练院、职业培训包等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着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坚持把技能竞赛作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渠道,以世界先进标准引领国内竞赛。积极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全力做好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申办工作。

同志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企业继续加大对技能人才工作的投入,为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品格优秀的技能人才队伍作出努力!希望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珍惜荣誉,发扬成绩,不忘初心,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团结和带领更多的技能人才不断作出新贡献!希望广大技能劳动者向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学习,立足本职、钻研技术、提高本领,形成技能就业、岗位成才的新风尚!

同志们,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国家的需求,时代的呼唤,是我们每一个人才工作者的历史担当。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支付方式 | 微博
  •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3407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2376
  • 京ICP备17030929号-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048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国作登字-2017-F-00362601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
    商标注册证第27796137号